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李鹏
农业保险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特长,找准金融服务的发力点,更好服务乡村振兴?记者近日到豫北地区进行了实地采访。
在豫北平原的沃土上,内黄县冯庄村和西沟村正经历着一场由内而外的蜕变:昔日的贫困村变为产业兴旺、村民富足的“明星村”,村集体经济从“零”起步到年收入突破百万元,村民们的腰包鼓了、笑容多了、干劲足了。
这一切变化的背后,离不开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中原农险”)的倾力支持。作为我省首家专业农业保险法人机构,中原农险以金融之笔为乡村发展注入动能,通过因地制宜的创新服务模式,为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出一条可复制、可持续的振兴之路。
破局:从“一穷二白”到“产业兴旺”
冯庄村曾是内黄县和梁庄镇典型的“空壳村”。2018年,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冯秀占刚上任时,村集体账上没有一分钱收入,街道脏乱、产业空白,村民对发展信心不足。“当时想干点事,但缺资金、缺思路、缺保障,连银行都不敢贷款给我们。”回忆起初期的困境,冯秀占感慨万千。
转机出现在2020年前后,中原农险的介入和帮助。通过多次调研和座谈,中原农险团队发现,冯庄村虽无资金积累,当地村民却有着多年的大棚种植经验。于是,一套“保险+产业+融资”的组合拳就此展开。
中原农险首先为冯庄村协调担保贷款150万元,并争取上级衔接资金,协助村集体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、促成剁椒加工厂建设、构建产业园区风险保障体系。从山东寿光“取经”归来后,农险人员帮助村民们探索出黄瓜套种苦瓜、西瓜套种小米椒等高效模式。一亩大棚年收益突破5万元,是传统种植的十倍以上。
为打消村民顾虑,中原农险又为这些大棚提供了费率较低的农业设施财产保险。“赚了归农户,亏了农险赔”,有些村民起初有些犹豫,看到邻居因大棚年入十几万元后,也主动申请加入。2021年冬天,一场意外火灾烧毁一座大棚,中原农险连夜查勘,次日便将35万元赔款打到了村民账户。“有保险托底,种地和发展产业心里都踏实多了!”当地村民竖起大拇指。
产业的种子一旦播下,便迅速生根发芽。在中原农险的持续帮扶下,冯庄村又建起剁椒厂,采用“集体控股+村民入股”模式,不仅延伸了辣椒产业链,还为周边提供了就业岗位,实现了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的双赢。70岁的李翠银在家门口打起了零工,每天都很乐呵:“没想到老了还能挣钱供孙子上学!”
创新:从“土地托管”到“多方共赢”
与冯庄村的产业深耕不同,较为偏僻的西沟村面临的是另一番困境:耕地细碎化、劳动力外流、村集体长期“零收入”。汤现民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后,2021年中原农险团队带着“土地托管”模式走进了西沟村。
汤现民介绍,通过“村集体+农业社会化服务+保险信贷”模式,中原农险引入专业化公司,对西沟村的500亩土地实行“耕、种、管、收”全流程托管,并提供贷款担保和完全成本保险。
首季玉米丰收,村集体净赚26万元。然而天有不测风云,一场暴雨导致60亩玉米减产,中原农险迅速赔付3.5万元,稳住了村民的信心。“以前种地靠天吃饭,现在有保险兜着,再不怕血本无归!”村民王大哥说道。此后,西沟村乘势扩大规模,引入罗氏沼虾养殖项目,中原农险再次引流金融活水,进行低息贷款30万元。如今的西沟村,土地成方连片,产业稳步起航,从“落后村”跃升为内黄县乡村振兴示范点。
赋能:从“一村富”到“村村兴”
中原农险的“法宝”不仅在于资金和保险,更在于其构建起方案输出、资源引入、产业带动、保险保障、金融助力的“五位一体”服务体系。针对不同村庄的禀赋,中原农险量身定制方案:对冯庄村这类有产业基础的村,提供“产业项目+融资增信+保险保障+龙头企业”支持;对西沟村这类资源匮乏的村,则通过土地托管和信用担保实现“从零到一”的突破。
冯庄村和西沟村的蝶变,是中原农险服务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缩影。
中原农险持续探索普惠金融发展新模式,着眼国家重大战略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,充分发挥国企功能作用。2024年,中原农险启动服务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“百县千乡万村”工程,确定了服务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目标——力争五年实现服务100个县区、1000个乡镇、10000个村集体。
中原农险相关负责人介绍,截至2025年4月,该公司已为全省707个村集体设计专属方案,带动增收4690万元,引流贷款8498万元,提供风险保障超15亿元。其首创的“强集体共富裕”模式入选全国普惠保险重点案例,成为行业标杆。
“我们与中原农险签订了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‘百村计划’合作协议》,充分发挥其作为省属国企在农业农村风险管理、经济补偿、融资增信、综合服务等方面功能优势,通过资源共享,因地制宜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,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物质基础。”禹州市委常委、组织部部长许进宏说。
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,中原农险用行动证明:只要因地制宜、创新服务,金融便能成为撬动乡村发展的“金钥匙”。一幅“产业兴、集体强、农民富”的振兴图景,正由中原农险的金融之笔,在广袤乡村徐徐绘就。
中原农险相关负责人表示,未来将持续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以“百县千乡万村”规划为抓手,推动更多村庄立足“土特产”,延伸产业链,让金融活水润泽中原沃野。